(五)宇宙全息论
这是我们祖先对个别与一般、局部与整体、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,当然,古人并未明确提出“宇宙全息论”这种明确的现代表达方式,但在易学思维中处处浸透着这咱认识。 《周易。系辞传》中说:“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称纶天地之道。”“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;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;系辞焉而命之,动在其中矣。”“夫《易》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阐幽。”“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,其旨远,其辞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隐。”可以说,中国的易学,就是力图通过阴爻阳爻、八卦、六十四卦、天干、地支和金木等这些全息符号来摹拟、描绘、反映宇宙万物的形象、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。
与易学同源,体现易学思维特征最突出的中华传统医学,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。中医诊断学的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除了“问”之外,其他三种诊断方式,无一不是通过局部或某一表象来探求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。通过望面部气色、舌苔的颜色变化,嗅病人呼吸或身体散发出的气味,摸左右手腕寸关尺三部位的健康状况,从这些局部的表征来推断人体整体、特别是肉眼看不见的内脏各部位的健康状况,这是一种典型全息思维方式。更为明显的例证,如以耳朵代表全身,以脚部代表全身,通过摸压耳朵或脚底来诊断身体疾病,通过耳针或按摩脚部某些穴位来治疗全身性的疾病,等等。
八十年代,山东大学教授张颖清根据中国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相结合,发现了生物全息律,认为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全息胚,生物的每一个局部都可以反映出其整体的信息。
其实,按易学思维的认识来讲,全息律不止存在于生物界中,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全息性,所谓“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阳”,就是对这咱全息性的概括。
不过易学思维的特点,是以阴阳五行、八卦、六十四卦和天干地支等符号为全息符号,构筑了许多有不同用途的象、数、理时空模型,无论你取象,或取数,或取理,从哪个角度切入,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个别反映出一般,通过局部反映出整体的信息,通过偶像性反映出一些必然性来。
(六)穷通分合论
这是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哲学概括。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化,易学就是讲变化的哲学,讲发展的哲学。 《周易·系辞传》中讲“乾坤,其《易》之蕴邪?”“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,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。”“《易》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是以‘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’。” 这就是说,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,就是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久则穷”,是一个太极循环格局。当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,而是螺旋式上升,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变化。所谓“生生之谓易”,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
易学思维中认为万事万物的最佳状态,是阴阳相交、刚柔相济,即中和平衡状态。六十四卦中最好的卦是“地天泰”卦,即象征大地、母亲、群众的坤卦在上边,象征上天、父亲、领导的乾卦在下边。安一般粗浅理解,阴在上、阳在上、天在下,这不是阴阳颠倒、违背客观规律呢?怎么还能叫最好的卦呢? 其实正好相反。因为按照易学思维,阴是重浊向下的,阳是轻清向上的。如果阳在上,阴在下,这就形成了“天地否”卦,造成阴阳不能相交,刚柔不能相济,领导脱离群众,上下分离,阴碍不通。只有阴在上,阳在下,这样阴气重浊向下而行,阳气轻清向上而升,阴阳相交,刚柔相济,领导深入群众之中,民为贵,君为轻,上下团结,官民和谐,自然就会国泰民安,出现兴旺发达、长治久安的局面。 这也就是《周易》中《彖辞》对“泰卦”的解释:“泰:小往大来,吉,亨。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,上下交而志同也。内阳而外阴,内健而外顺,内君子而外小人;君子道长,小人道肖也。” 《象辞》的解释是一致的:“天地交,泰;后以财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” 然而,平衡只是相对的,不平衡是绝对的。事物发展总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,这样循环往复而发展的。
汉代经学家郑玄在解说《易经》时提出“三易”的说法,即“不易”“变易”“简易”。我认为,所谓“不易”,就是不变,就是平衡,就是相对的;所谓“变易”,就是发展变化,就是不平衡,这是绝对的;所谓“简易”,就是以阴阳二爻这种最简单的全息符号来概括、描述万事万物由不平衡再到不平衡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。
《周易·系辞传》中讲:“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;易则易知,简易易从”,“易简而天下之理矣”,只是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罢了。
《三国演义》开篇言道: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不仅人类社会如此,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,源于亚里士多德逻辑思维的西方实证科学,善于从严密的科学分析和科学实验入手,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。但其将事物越分越细,正如西医一样,把人体解剖得十分清楚,头疼治头,脚疼治脚,难免有机机械唯物论的弊端。而源于感性思维的中国易学,却善于从整体上从关系上来把握事物的一些规律,正如中医的整体观念、辩证施治,还有儒家理学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,也有不少精华值得研究和继承。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,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、不同的文化,也必将“分久必合”,相互融合,取长补短,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