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四)时空统一论
这是我们祖先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认识。
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。在《周易。说卦传》中已经描绘出一幅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时空对应图: “帝出乎震,齐乎巽,相见乎离,致役乎坤,说言乎兑,战乎乾,劳乎坎,成言乎艮。万物出乎震,震东方也。齐乎巽,巽东南也;齐也者,言万物之洁齐也。离也者,明也,万物皆相见,南方之卦也;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向明而治,盖取诸此也。坤也者,地也,万物皆致养焉,故曰:致役乎坤。兑,正秋也,万物之所说也,故曰:说言乎兑。战乎乾,乾西北之卦也,言阴阳相薄也。坎者,水也,正北方之卦,劳卦也,万物之所归也,故曰:劳乎坎。艮,东北之卦也,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,故曰:成言乎艮。”
这就是后来各种预测术的基础——八卦与时间、空间对应的所谓文王后天八卦图。
易学思维中对时空统一性的认识,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理论。
列宁说过:“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,便没有别的东西。而运动的物质若不在时间空间中便无运动的可能。”
现代科学认为,时间是物质存在的连续性,是螺旋式上升的动因,它反映着事物的运动与变化。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布性,是坐标定位的静因,它反映着物质的排列与组合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。二者既对立又全息。时间是流动的物质空间,空间是凝固的物质时间。二者一实一虚,一纵一横,一动一静,互相交织,构成网络,便形成了显态的信息世界。物质便是这网络上纽结的集合。宇宙全息统一论》说得更加清楚,“事物在物质结构上的层次与事物演化过程中的层次具有对应关系。或者说: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其在时间上分布规律的反映。”
我们祖先在易学思维中不仅早就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对应性、全息性、而且时时、处处将人和万物入在时空统一性中进行考察,“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”,以便“彰往察来,察于民之故”,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运,以定天下之吉凶”,达到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”的目的。
这种对人与时空的统一性、全息性认识,不妨以图示之。设空间为x,+x为天为上,-x为地为下;设时间为y,+y为过去;设为人z,-z为人的过去状态,z为人的现在状态,+z为人的未来状态。(图略,请参照《神奇之门》第21页) 这种人与时空的统一性、全息性,就是《周易。系辞传》中讲的天、地、人三材之道。现除天、地这些看得见的阳性物质对人的影响之外,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对人起作用,即影响人的生老病死、事业兴衰、吉凶祸福。在周易纳甲法中把它概括为“六神”或叫“六兽”,以与六爻相对应;在奇门遁甲中把它概括为“八神”或“九神”以与八卦或九宫相对应。在六壬中、在堪舆中也都有类似的东西。这些东西既不是神,也不是鬼,只是一些神秘力量的信息符号。在科学发展的今天,如果把它理解为宇宙能量场,宇宙螺旋气场,则不无道理。据说,现代遗传学已经证实,人活着时,传物质呈左旋状态,人死后遗传物质呈右旋状态。如此看来,古人在奇门遁甲中讲得阳遁顺行(左旋),阴遁逆行(右旋)也不无道理了。(图略,请参照《神奇之门》第22面)
在易学思维中,时间符号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表示的。以十天干表示阳,象征太阳,以十二地支表示阴,象征月亮,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,以表示阴阳交替、日月出没的时间,即年、月、日、时。 空间符号主要是河图、洛书、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。以后天八卦和洛书九宫相配,表示地面上的九个方位,即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东南、西北、西南、东北和中央;以先天八卦和河图相配,表示上下左右、正转反转、天高地卑、山泽通气、见雷相薄、水火不相容的立体动态球形空间。
珊泉先生在电视系列片《中华周易》中说,先天八卦图应当竖着看,后天八卦图应当横着看,这样表述的是“法相自然之妙”,即日月循环、阴阳交汇,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宇宙模型。我认为,先天八卦图不仅是一个竖着看,在九宫八卦后天方位图上立着旋转的“风火轮”“乾坤圈”,它还体现了“河图”立体球形的特征,它应该是一个圆形球体,是一个可以向任何方向转支的“万向轮”。所谓乾一、兑二、离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,是一个横8字的宇宙螺旋气场,是一个上下左右、正转反转,可以向任何方面转动的球体。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结合起来,就构成了一个具有时空全息特征的动态宇宙模型,因而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预测功能。邵伟华在《周易与预测学》一书中说,实用八卦图据说是宋朝天文学家、八卦大师邵康节所作,邵康节进行预测时,用的后天八卦图,先天八卦数,实为奇妙。但邵康节为何用后天八卦图、先天数,现还不知其因。我认为上边我阐述的就是其因,就是它的原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