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阴阳论的代表性图像就是太极图,它的符号就是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。
八卦是由初爻、中爻、上爻组成的三段式结构(2^3 = 8),分别代表地、人、天三材之道,反映了古人对宏观宇宙中天、地、人三者关系和万事万物自身都具有初级、中级、高级三阶段以及开始、中间、结束三个发展层次的描述。是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一种粗线条概括。
至于由阴阳二爻组成的六十四卦(2^6 = 64),则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六个层次(天有阴阳、人有阴阳、地有阴阳)的认识以及对万物具有六十四种基本形态的概括。这一点与后来科学发展中一些认识相吻合。例如,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奥多。斐波那契,从计算兔子繁殖的数学题中推导出著名的“斐波那契数列”,证明万物繁殖到第六代时,原来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的内在对应性就都显示出来了。六十四卦正是阴阳二爻相配六次,即二的六次幂,而且每一卦又正好是六个爻,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六个层次或六个方面。又例如:现代遗传学发现,生物遗传密码排列起来与六十四卦的对应的。这说明,六十四卦的形态,也符合生物的微观结构。另外,六十四卦还有方图、圆图等各种排列形式,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存在的形态规律。汉代京房以八纯卦为首,将六十四卦根据爻变的原理重新进行排列,组成八宫世系,这种排列组合,不仅保留了六十四卦概括万事万物基本形态的根本特点,而且进一步发掘出六十四卦相互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,即描绘出事物由量变到质变(由一世到六世),由一种形态转化另一种形态(由某一宫变到另一宫)的发展变化规律,使八宫六十四卦更具有了宇宙、社会、人生全息信息的特征。
(三)五行关系论
这是我们祖先对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。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宇宙自然、社会人生、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存在的辩证关系的独特探索。
《周易》本经中尚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,但在孔子及其弟子写的《易大传》中已经在运用五行的概念。比如《说卦传》中已经将八卦的五行属性讲得很清楚,什么“乾为天”“为金”,“坤为地”、为母”,“巽为木、为风”,“坎为水”“离为火”等。
五行的概念可能比阴阳的概念产生和成熟得稍晚一些。《尚书。洪范》中已经有完整的五行概念。我认为,五行概念的成熟并广泛用于解释万事万物,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。后经几千年延续而不衰。
纵观古人在易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对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学说的阐述和应用,我认为,古人讲的五行学说,不是讲的物质内部结构,并不是讲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这五种元素所组成,而是根据仰俯察,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,将世界上万事万物按性质归纳为五大类别,即具有金属性质的一类,草木性质的一类,水的性质一类,火的性质一类,土的性质的一类(《尚书。洪范》中云:“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爱稼穑。”)。这五类事物之间有着生克制化关系,既有正常的一般情况下的相生相克,又有反常特殊情况下的相生、相克,还有相冲、相刑、相害、相合、相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。
这就是说,万事万物相互之间的关系,绝不仅仅是阴阳对立统一、互根、消长、转化的关系,绝不仅仅是一分为二,或者一生二、二生三的关系。一种事情与周围事物有着五种走向的关系。到汉代以后,古人又把父母、子孙、妻财、官鬼、兄弟与我这种六亲关系纳入五行之中,即用人际关系来描述万物分为五大类别之后的相互关系,使易学思维对事物之间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。上有生我的父母(父为阳、母为阴),下有我生的子孙(子为阳、女为阴),左有管制我的官鬼(官为阳、鬼为阴,所谓鬼,是指疾病和意外灾难等暗中给我带来不幸的事物),右边是受我支配的妻财(财为阳,妻为阴,这里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,应予批判),中间是与我同类的兄弟姐妹(兄弟为阳,姐妹为阴)。而以父母、子和女、官和鬼、妻和财、兄弟和姐妹各自为中心,又各有一个五向性的动态相互关系。万物就如此相互纠缠在一起,动态地构成家庭、社会、人生、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。古人把五行纳入六亲,又把六亲广象(比类取象加以扩大延伸),以此来全息地描述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。
这种对一种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五种走向关系,即生我、克我、我克、同类,而 且相互之间组成一个天然的链条,谁也离不开谁(谁也跳不出五行中)的认识,很有些类似现代科学中的生物链理论,即各种生物都共存在一个互相对立、斗争、竞争、克害、又相互依存、平衡的生物圈、生物链条之中。生物链理论只看到了生物界存在的这种关系,而五行学说,则认为万事万物,包括无生物界也存在着这种链条关系。
以辩证施治为主要特征的中医,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典范。各种预测术之所以能够有一定的准确率,其基础理论,逻辑推理的依据,除了八卦六十四卦之外,就是阴阳五行学说。
无庸讳言,古人也有滥用五行学说解释万事万物,以至于牵强附会、主观臆断的地方。但用这种哲学概念来认识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,描述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,却有着独特的优势。目前,我还没有看到有比此更精到的哲学理论来替代它。
|